一、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是啥
根据《民法典》规定,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知道或应当知道”指患者或其家属知悉自身身体受损害事实和加害人。比如,在医疗过程中明确被诊断出因医疗行为导致新的伤害,此时就开始起算时效。
不过,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实践中,若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情形,时效计算会相应变化。如在时效期间内,患者向医疗机构主张过权利,会导致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二、医疗损害赔偿协议书中的内容包括哪些
医疗损害赔偿协议书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双方当事人信息:明确医疗机构和患者(或其家属)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
2.医疗事件概况:简要描述医疗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本情况。
3.责任认定:明确医疗机构对医疗损害承担的责任程度。
4.赔偿项目与金额:详细列出赔偿的具体项目,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并确定赔偿的总金额。
5.支付方式与时间:约定赔偿款的支付方式(如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及支付时间节点。
6.违约责任:规定双方若不履行协议应承担的责任。
7.争议解决方式:可选择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
8.协议生效条款:明确协议生效的条件和时间。
9.保密条款:双方应对协议内容及医疗事件相关信息保密。
三、医疗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规定是啥
根据《民法典》规定,医疗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比如患者出院后经检查发现因之前医疗行为导致身体异常,从确诊时起算诉讼时效。
不过,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可因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情形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所以,发生医疗损害后,患者应及时收集证据,在诉讼时效内主张自身权益。
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律规定。一般来说,诉讼时效是三年,从患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时效的计算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某些隐匿性医疗损害中,患者发现损害的时间可能较晚,时效的起算点就会相应变化。若你对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还有其他疑问,像在具体案件中如何准确判断时效起算点,或者在时效内未及时起诉会有怎样的补救措施等,别错过获取专业解答的机会。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资深法律专家将为你详细解读。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