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盗窃罪的主观责任是怎样认定
盗窃罪主观方面需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认定“直接故意”,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盗窃行为会发生侵害公私财物所有权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潜入他人住宅,清楚自己拿走财物的行为会使他人失去对财物的控制,仍积极实施该行为。
“非法占有目的”指排除权利人,将他人财物作为自己财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用途进行利用、处分。包括为自己占有,也包括为第三人或集体占有。但如果只是暂时借用,没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则不构成盗窃罪。若行为人误把他人财物当作自己的而拿走,因缺乏盗窃的故意,也不认定为盗窃罪。
二、盗窃罪的主体应该怎么样规定
盗窃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
在司法实践中,单位组织、指使盗窃,符合盗窃罪构成要件的,以盗窃罪追究组织者、指使者、直接实施者的刑事责任。
需注意,对于一些特殊主体实施盗窃行为,可能有不同定罪考量。如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的,依照刑法规定,以贪污罪从重处罚,而非盗窃罪。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根据刑法规定,也依照盗窃罪定罪处罚。此外,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同样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三、盗窃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什么
盗窃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故意包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上述危害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非法占有目的意味着行为人意图通过盗窃行为,将他人财物转为自己或第三人非法所有,排除权利人对财物的合法控制,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或满足其他非法需求。缺乏该主观故意及目的,则不构成盗窃罪。
在探讨盗窃罪的主观责任是怎样认定时,我们知道它主要看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而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比如在盗窃过程中临时起意,或者与他人共同实施盗窃但主观故意程度不同等,认定起来就更为细致。像多人共同盗窃时,有的人可能是直接的主犯故意,而有的人或许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主观责任认定就会有所区别。若您对盗窃罪主观责任的认定还有诸如不同行为场景下如何准确判断等疑问,别再纠结。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全面剖析,消除您的困惑。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