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手段有哪些
合同诈骗罪常见犯罪手段如下:
一是虚构事实,即编造或歪曲实际情况,如虚构货源、虚构合作项目等,诱使被害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
二是隐瞒真相,故意不透露关键事实或信息,例如隐瞒自身无履行合同能力的情况,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签订合同。
三是以假冒身份行骗,假冒知名企业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利用这些虚假身份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信任与财物。
四是履行小额合同诱骗大额合同,先履行小额合同树立诚信假象,获取信任后再诱使对方签订大额合同并骗取财物。
五是收受对方给付财物后逃匿,在取得对方预付款、定金等财物后,直接消失逃避责任。这些手段本质都是通过欺骗破坏合同交易的诚信原则,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
二、合同诈骗罪的合同界定是怎样的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作广义理解。它主要指经济合同,包括买卖、借贷、租赁、技术转让等各类经济活动中的合同。
判断是否属于该罪中的合同,关键看是否存在经济往来及权利义务关系。若合同内容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旨在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如获取经济利益、转移财产等,就可能被认定为该罪中的合同。
需注意,虽主要是经济合同,但一些与经济活动有实质关联的合同,即便形式上不属于典型经济合同类型,也可能被纳入。而单纯的身份关系合同、行政合同等,通常不属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范畴。在具体认定时,要综合案件事实、合同性质、目的及履行情况等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该罪中合同的界定。
三、合同诈骗罪能否提起民事诉讼
合同诈骗罪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这里的物质损失指的是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可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如返还被骗财物、赔偿经营损失等,以尽可能挽回自身损失。需注意,民事诉讼应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遵循相应的程序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手段多样且复杂。除了正文提到的一些常见手段外,比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签订合同。还有利用合同条款设置陷阱,让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不利局面。另外,一些不法分子会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达到非法占有目的。了解这些手段,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遭受合同诈骗。如果你对合同诈骗罪的其他相关问题,如如何识别诈骗迹象、遭遇诈骗后的维权途径等还有疑问,那就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吧,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提供精准、全面的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