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故意打骂让后躺地讹我们算什么罪行?
[律师回复] 对方故意打骂后躺地讹诈的行为可能涉及多项违法犯罪,需结合具体情节判断:
一、打骂行为的法律定性
1.?轻微伤以下: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殴打他人未达轻微伤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例如,昆明某案例中,家长因孩子纠纷扇耳光被行政拘留5日 。
2.?轻微伤以上:
- 故意伤害罪:造成他人轻伤(如骨折、面部毁容),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重伤(如肢体残疾)则处3-10年有期徒刑。
- 寻衅滋事罪:若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即使未达轻伤,也可能构成此罪。例如,在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殴打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
二、躺地讹诈的法律定性
(一)敲诈勒索罪(刑法第274条)
1.?构成要件:
- 主观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威胁、要挟迫使对方交出财物。
- 客观行为:例如,躺地后声称“不赔钱就报警说你打人”,或虚构伤情索要高额赔偿。
- 金额标准:
- 数额较大:1000-3000元以上(各省标准不同),例如,索要3000元以上可能立案 。
- 数额巨大:1万-3万元以上,量刑加重。
2.?典型案例:
- 新疆某女子与他人自愿发生性关系后,因对方未支付费用,谎称被强奸报警,最终被判诬告陷害罪,同时其索要钱财的行为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 若对方以“不赔偿就曝光隐私”相威胁,即使未实际曝光,也可能被认定为敲诈勒索未遂。
(二)诬告陷害罪(刑法第243条)
1.?构成要件:
- 捏造事实:故意虚构他人犯罪事实(如谎称被殴打致重伤)。
- 向司法机关告发:例如,报警称被对方打成骨折,但实际无伤情。
- 情节严重:
- 导致司法机关刑事立案(如对方被拘传、拘留)。
- 造成他人名誉严重受损或精神失常。
2.?案例参考:
张某、宋某谎称被李某某强奸并报警,导致李某某被刑事立案并拘传24小时,最终两人分别被判10个月、11个月有期徒刑。法院认为,即使未造成实际刑事处罚,只要触发刑事程序即构成犯罪。
(三)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
若敲诈勒索或诬告陷害未达刑事立案标准,可能面临:
- 5-10日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 情节较重(如多次实施):10-15日拘留,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三、混合情形的法律适用
1.?数罪并罚:
若对方先实施殴打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后又以躺地讹诈构成敲诈勒索罪,需数罪并罚。例如,某案例中,行为人殴打他人致轻伤后,又以“不赔偿就报警”索要钱财,最终被合并判处有期徒刑2年。
2.?择一重罪处罚:
若同一行为同时触犯敲诈勒索罪和诬告陷害罪(如通过报警诬告迫使对方赔偿),法院可能择一重罪处罚。例如,诬告他人强奸并索要赔偿,可能以诬告陷害罪定罪,因其法定刑更高(最高10年有期徒刑)。
四、应对策略与证据固定
1.?现场取证:
- 拍摄视频记录对方打骂过程及躺地讹诈行为,注意保存时间、地点信息。
- 收集证人证言,如现场目击者的联系方式。
2.?伤情鉴定:
- 及时就医并进行伤情鉴定,保留医疗记录、诊断证明等。
- 若对方伪造伤情,可申请重新鉴定。
3.?报警与法律救济:
- 立即报警,要求警方调取监控、制作笔录。
- 若对方已报警诬告,可向警方提供反证(如现场视频、通话记录),并申请撤销案件。
- 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同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4.?刑事控告:
若对方行为构成犯罪,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如故意伤害罪、侮辱罪),或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敲诈勒索罪、诬告陷害罪)。
五、法律后果与风险提示
1.?对施暴者的处罚:
- 构成犯罪的,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及民事赔偿。
- 例如,某案例中,行为人因殴打他人致轻微伤,被判赔偿医疗费5000元,并行政拘留10日。
2.?对讹诈者的处罚:
- 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例如,索要1万元可能被判1年左右有期徒刑 。
- 构成诬告陷害罪的,即使未造成实际刑事处罚,也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例如,诬告他人强奸导致刑事立案,可能被判1年以上有期徒刑。
3.?连带责任风险:
若讹诈行为涉及多人(如家属协助演戏),可能构成共同犯罪,需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六、特殊情形处理
1.?未成年人参与:
-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若实施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罪等严重犯罪,需负刑事责任。
2.?精神疾病患者:
- 若对方患有精神疾病,需进行司法鉴定,确认其刑事责任能力。
-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需负刑事责任。
总结
对方故意打骂后躺地讹诈的行为可能同时触犯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诬告陷害罪等多项罪名。建议立即报警并固定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在处理过程中,需注意区分不同行为的法律性质,结合具体情节选择最优维权策略。若涉及复杂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