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罪的构成需主体、主观、客观等多方面条件。主体涵盖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主观上需是故意,明知行为会致国家税收损失还积极追求或放任结果。
客观方面,纳税人用欺骗、隐瞒手段虚假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用同样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经税务机关追缴通知后,不补缴税款、滞纳金或不接受处罚也可能入罪,但五年内有逃税刑事处罚或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为避免逃税罪,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应加强税务知识学习,准确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要加强监管与宣传,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保障国家税收秩序。
法律分析:
(1)逃税罪主体广泛,涵盖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这表明无论是个体经营者还是企业团体,只要实施逃税行为,都可能被追究责任。
(2)主观故意是逃税罪的重要特征。行为人清楚自身行为会导致国家税收损失,却积极促成或放任这种结果,体现了其主观上的违法恶意。
(3)客观方面,纳税人通过欺骗、隐瞒手段虚假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同时,若经税务机关追缴通知后,不补缴税款、滞纳金或不接受处罚,也构成犯罪,但有特定除外情形。
提醒:
逃税是严重违法行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应依法履行纳税义务。若面临复杂税务问题,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
(一)主体条件:逃税罪主体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涵盖个人和单位。个人作为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时,要依法履行纳税和扣缴义务;单位更需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纳税流程。
(二)主观条件:主观上需是故意,即明知行为会致国家税收损失,还积极追求或放任结果发生。这要求相关主体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逃税的违法性。
(三)客观条件:纳税人通过欺骗、隐瞒手段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同样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同时,经税务机关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税款、滞纳金或不接受行政处罚(五年内因逃税受过刑事处罚或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相关主体应及时履行税务机关的要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1.犯罪主体:逃税罪主体包含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个人和单位都可能构成。
2.主观故意:行为人要明知自身行为会让国家税收受损,还积极促成或放任这种结果。
3.客观行为:纳税人用欺骗、隐瞒手段虚假申报或不申报,逃税数额大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扣缴义务人用同样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收税款数额大。
4.特殊情况:经税务通知不补缴税款、滞纳金或不接受处罚会入罪,但五年内无逃税刑事处罚或两次以上行政处罚除外。
结论:逃税罪主体涵盖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包括个人和单位,需主观故意,客观上有欺骗隐瞒等逃税行为,且数额达标,经税务机关追缴通知后不补缴、不缴滞纳金或不接受处罚,不过五年内有相关刑事处罚或二次以上行政处罚情况除外。
法律解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逃税罪在主体方面较为宽泛,个人和单位都可能成为犯罪主体。主观故意表明行为人是有意为之。在客观表现上,纳税人通过欺骗、隐瞒手段虚假申报或不申报,且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若税务机关下达追缴通知后不履行相应义务就可能构成犯罪,但有特殊豁免情况。这一规定旨在维护税收征管秩序,保障国家税收收入。如果遇到关于逃税罪认定或其他税务法律方面的问题,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获取准确法律建议。
专业解答税收行政公益诉讼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税务机关违法行使的税收征管职权,或者税务机关不作为,造成了国家或者社会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没有适格的原告,无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税务类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