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判定肇事者是否逃逸,从主客观两方面看。主观上,肇事者得清楚发生了交通事故,要是真不知道而离开,通常不算逃逸。
客观上,事故后为躲法律追究逃离现场算逃逸,像撞车后直接走,或查看了却不救助、报警就溜。
不过,有些看似驶离现场的情况不算逃逸,比如怕被群众打先躲避后自首,或为救伤者离开且及时报警说明的。
2025-07-15 13:45:03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交警判定肇事者逃逸需从主观明知事故发生和客观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两方面考量,部分看似驶离现场的情况不一定算逃逸。
法律解析:
在主观层面,若肇事者确实不知发生交通事故而驶离,通常不认定为逃逸,这体现了对主观故意的严格界定。客观上,撞车后不停车查看、报警直接离开,或停车却不履行救助、报警义务偷偷溜走等,属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逃逸行为。然而,因害怕被群众殴打暂时躲避后主动投案,以及为抢救伤者驶离并及时报警说明情况等,这类情况有着合理的驶离原因,并非单纯逃避法律责任,所以通常不认定为逃逸。如果对逃逸判定仍有疑问,或者遇到类似法律问题,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获得准确专业的解答。
2025-07-15 12:00:17 回复
咨询我
交警判定肇事者逃逸与否的确从主客观两方面考量。主观上肇事者要明知事故发生,不知而驶离通常不算逃逸,这是合理的,毕竟不能让毫无察觉的人承担逃逸责任。客观上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现场属于逃逸行为,这能有效约束肇事者履行应尽义务。
为准确判定逃逸,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主观明知的认定,应综合现场证据,包括监控、证人证言等,还原肇事者当时状态。
2.针对客观逃逸行为,要明确界定“逃避法律追究”的具体情形,细化标准。
3.对于看似驶离现场却不算逃逸的情况,需制定严格的认定程序,确保其理由真实合理且符合规定。比如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害怕被殴打或抢救伤者的情况属实。
2025-07-15 11:28:37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主观层面,认定逃逸要求肇事者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若确实处于不知情状态而离开现场,这种情况通常不会被当作逃逸处理。这体现了对主观故意的考量,只有存在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心态,才符合逃逸的主观条件。
(2)客观层面,关键在于事故发生后是否有逃避法律追究的逃离现场行为。撞车后直接离开,或者停车查看却不履行救助、报警义务偷偷溜走,这些都属于典型的逃逸行为。
(3)存在特殊情况,虽驶离现场但不算逃逸。害怕被群众殴打而暂时躲避且之后主动投案,以及为抢救伤者驶离并及时报警说明情况,此类情况因不具备逃避法律追究的本质特征,所以通常不认定为逃逸。
提醒:
遇到交通事故不要慌乱,若想避免被误认逃逸,务必停车查看、积极救助并及时报警。
2025-07-15 10:28:15 回复
咨询我
(一)了解主观判定要点:判断肇事者是否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很关键。若能证明其确实不知情而离开,不应认定为逃逸。所以在调查时要多方收集证据,如行车记录仪、周边监控、证人证言等,以明确肇事者当时的认知状态。
(二)把握客观判定要点:重点看事故发生后肇事者是否有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若撞车后直接离开或者停车却不履行基本义务偷偷溜走,大概率会被认定为逃逸。但要注意区分特殊情况。
(三)特殊情况区别对待:像因害怕被群众殴打而躲避后主动投案,或者为救伤者驶离并及时报警说明情况的,一般不算逃逸。处理时要核实其所说情况的真实性。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2025-07-15 09:2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