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江苏苏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企业高级法律顾问,企业合规师,累计为多个国企代理案件数十亿
15052099995
找律师
18万律师在线服务
问律师
咨询身边的法律专家
查知识
更多更全的法律资讯
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认定诈骗行为,关键要点包括主观目的、客观行为、电子数据以及被害人情况等多方面。
1.主观上要确定行为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可从其行为模式分析,比如频繁更换联系方式、使用虚假身份等;查看后面资金处理,像迅速转移资金、挥霍钱财等行为都可作为判断依据。
2.客观方面着重看是否借电信网络技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例如虚假网站、社交软件不实信息诱导被害人处分财产的情况。
3.核实通信记录、网络交易记录等电子数据。这些数据能清晰展现诈骗流程与资金流向,是认定诈骗的重要证据。
4.考量被害人情况。需确认被害人因欺骗产生错误认识,基于此处分财产并遭受损失。综合各方面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就能准确认定此类诈骗行为。
法律分析:
(1)主观目的认定:从行为模式判断,若长期以特定手段进行类似操作,极有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后面资金处理上,若资金被转移、挥霍等不合理使用,也是有力佐证。
(2)客观行为审查:借助电信网络技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是核心,虚假网站、不实社交信息等都是常见手段。电子数据的核实至关重要,通信记录能显示诈骗联络过程,网络交易记录清晰呈现资金走向。
(3)因果关系考量:被害人因诈骗手段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并遭受损失,这一因果链条完整才能认定诈骗。同时要综合各类证据形成证据链。
提醒:
面对电信网络信息要保持警惕,遭遇可疑情况不要轻易处分财产,不确定时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一)对于主观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除行为模式和资金处理,还可看行为人是否有肆意挥霍、携款潜逃等表现。若行为人大量骗取钱财后迅速转移资金且无法说明合理用途,很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二)在客观通过电信网络虚构事实方面,要关注虚假信息发布的频率、范围。频繁且广泛地在多个平台发布不实信息诱导他人,更能证明诈骗行为。
(三)针对电子数据核实,不仅要查看通信记录和网络交易记录,还应留意相关设备的使用痕迹,如登录时间、地点等,辅助呈现诈骗全貌。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要充分收集、固定证据,综合全案证据,对是否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及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作出准确认定。
1.判定电信网络诈骗,先看主观。从行为方式和资金处理来判断,若有非法占有目的,嫌疑就大。我曾接触案件例子,某人频繁变换收款账户,就很可疑。
2.再看客观行为。通过网络虚构事实诱导他人掏钱,像虚假网站骗钱。还要重视电子数据,交易记录能揭示资金走向。
3.最后,要明确被害人因骗犯错,处分财产致损失。多方面证据形成链条,才能精准认定诈骗。
结论:
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认定诈骗行为,需从主观非法占有目的、客观行为及证据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法律解析:
在主观上,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留意其行为模式。若频繁以异常方式实施行为,且后面资金处理存在隐匿、挥霍等情况,很可能具有非法占有意图。客观方面,通过电信网络技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是关键。像搭建虚假网站、在社交软件散布不实信息诱导他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就是典型表现。通信记录、网络交易记录等电子数据是重要证据,能完整展现诈骗流程与资金走向。并且,被害人因欺骗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致财产损失,这一系列环节需形成完整证据链,才能准确认定诈骗行为。若对电信网络诈骗认定存在疑问,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准确把握自身权益和法律责任。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