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这一学说合理地界定了盗窃着手的判断标准。这一标准强调从行为对法益侵害的实质影响来考量,契合盗窃罪保护公私财物所有权的本质。
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准确判断盗窃着手:
1.详细分析行为过程。仔细梳理行为人从预备到实施的每个环节,如案件例子中进入住宅翻找财物、伸手掏兜等行为,明确其何时产生对财物的紧迫危险。
2.考量行为环境因素。不同场所下行为的危险性不同,公共场所的盗窃和入室盗窃在着手判断上有差异,需综合环境评估危险程度。
3.注重证据收集与分析。通过监控视频、证人证言等证据,还原行为全貌,进而依据学说准确认定盗窃着手,确保司法裁判的公平与准确。
2025-07-07 17:21:02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学说为盗窃着手判断提供了关键准则。此学说强调行为对他人财物权益造成现实、紧迫危险的那一刻,便是盗窃着手的时间点。
(2)在不同场景中,该学说有不同体现。像进入他人住宅后翻找财物,这一行为实实在在地对屋内财物安全构成了紧迫威胁,所以此阶段即为着手。
(3)在公共场所伸手掏他人衣兜财物,该动作使财物面临被盗的现实风险,同样属于着手。
(4)而在盗窃现场附近徘徊、踩点等行为,由于尚未对财物产生足够紧迫的危险,只能被视为预备动作,不算着手。
提醒:
判断盗窃是否着手情况复杂,具体案件要结合实际分析。若有相关法律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探讨。
2025-07-07 16:30:08 回复
咨询我
(一)判断盗窃是否着手,关键看行为是否对他人财物带来现实、紧迫的危险。要结合实际场景细致分析,不能仅依据表面行为判定。
(二)在具体案件中,留意行为人的一系列动作。若其动作紧密围绕获取财物展开,且让财物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大概率可认定着手。
(三)多参考类似案件例子的认定思路。不同场景下盗窃着手的认定会有差异,通过对比学习能更准确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这里强调了“着手实行犯罪”,意味着行为必须达到对犯罪对象产生直接、紧迫危险的程度,符合“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这一盗窃着手判断标准。
2025-07-07 14:46:06 回复
咨询我
对于盗窃着手的判断,流行“行为有侵害法益紧迫危险性”的说法。一旦行为人做出让他人财物面临即刻、直接危险的举动,就算进入盗窃着手阶段。
像进入他人住宅翻找财物,此行为严重威胁财物安全,这就属于着手。
在公共场所伸手掏他人衣兜财物,让财物有了被盗的现实风险,同样算着手。
然而在现场附近徘徊、踩点等预备动作,没给财物带来紧迫危险,不算着手。具体认定要结合案件,看行为对法益侵害危险程度综合判断。
2025-07-07 13:15:14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盗窃着手以“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为判断标准,实施对他人财物有现实、紧迫危险行为时认定为着手,预备性动作不属于着手,需结合具体案件判断。
法律解析:
依据相关法律理论,当行为人的举动让他人财物安全面临即刻受损的危险时,便构成盗窃着手。像进入住宅翻找财物、在公共场所伸手掏他人衣兜财物,都使财物处于极易被盗的状态,所以此时认定为着手。而在现场附近徘徊、踩点等行为,只是为盗窃做准备,没有让财物直接处于危险境地,不算着手。在实际法律事务中,每个盗窃案件都有独特之处,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准确判断行为是否达到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程度。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与盗窃着手判断相关的法律问题,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得准确的法律指导和帮助。
2025-07-07 12:31:25 回复